编辑、记者、校对,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
发布人:顾幽雅  发布时间:2018-05-07   浏览次数:37

编辑、记者、校对,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书同文,语同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之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了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层楼?

  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中文编辑校对网按:真想把前面的“不少”改为“个别”。但……)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原标题《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原载《光明日报》,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附:新闻语言文字失范 广泛存在

本文摘自《新闻语言文字失范现象面面观》,作者:段业辉、李迅,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

  为深入研究新闻语言文字规范化,笔者选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新闻媒介,用严格实证的方法观察、统计、评价语言现象。

  通过对大规模封闭语料的收集、检索、统计及分析,并以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为基本考察点,笔者发现,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使用的示范和标杆,本应该成为语言文字规范的积极推广者和践行者,然而当下新闻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并不乐观,错字、别字、繁体字、滥用简称和缩略语、发音不到位、语法错误等语言文字失范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类新闻媒介中

  新闻语言文字的失范,是由于新闻工作者内在认知、业务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造成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内容偏离客观事实,或偏离正确表达方式,从而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性原则,也背离了新闻在价值取向、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示范价值。

  宏观来看,新闻语言文字失范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新闻语言文字失范现象呈现出一定的分化。中央报纸规范程度高于地方报纸,东部地区略高于其他地区。中央级报纸文字失范日均0.3次,省级报纸0.77次,最高达到1.67次;中央级报纸词语失范日均2.05次,省级报纸5.23次,最高达到7.4次。

  二是新闻类型和语言文字规范度有较高相关性。比如网络新闻中,时政新闻规范度最高,社会新闻其次,经济新闻再次。在笔者搜集的7个门类的350篇网络新闻稿中,没有任何失范现象的只有46篇,单篇无错率只有13.14%,其中有17篇是时政新闻。再比如广播新闻中,笔者在设定的时间段内提取了2100分钟的广播新闻稿,发现主播播音、记者播音、记者连线等类型的广播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规范度差异,主播有声语言的规范程度最高,记者播报次之,记者连线再次,广播同期声则是广播语言失范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