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些新闻评论,存在一个毛病,就是针对的问题口子太大,不是就事论理,总是从概念到概念,只提论断式的普遍性要求,缺少细致的递进分析;而且特别喜欢排比句,排列得很规整,听起来很美,却都是概念性的套话。用老百姓的话说,生活中谁这样说话呀。”(这段话出自张弛的《吴之非的新闻评论》一文,刊载于2017年第7期《军事记者》杂志。)
中文编辑校对网值班小编,今天被堵在江苏太仓沙溪附近高速上,就找了一个出口,拐进了这据说有1000多年历史的沙溪古镇休息休息。
苏州太仓沙溪古镇以河棚建筑和“一河二街三桥一岛”格局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典型的带形水乡城镇。中文编辑校对网 摄
在网上搜索景点游玩攻略时,发现这沙溪古镇,还有一位名人,是我们的同行,即曾任《解放军报》总编辑的吴之非。吴之非1929年7月出生在这儿,1955年4月调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评论处处长、总编室主任,1985年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党委书记,2005年6月于北京逝世。
据中国军网的文章《军报公开发行后的N次改版》介绍:“公开发行后的军报怎么办?主持改版的总编辑吴之非在军报内部刊物《军报生活》上发表文章,提出最重要的是不拘一格选头条。一个根本的着眼点,是把读者最关注的或是最希望读者关注的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或评论,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而不受其内容和形式的拘束。”
据本文开头提到的《吴之非的新闻评论》这篇文章介绍:“到了1985年之后,吴之非担任报社总编辑的时候,更鲜明地批评有的是领导不给报纸写文章。‘既不写文章,也不出思想,也不做具体的报纸业务的组织工作,这能不能叫做新闻工作者?’”
沙溪古镇一位老竹匠正在编织菜罩,墙上有精美竹编制品和一幅著名国画家汤利平的题词“竹匠留世”。★其实编辑也被称作“编书匠”。中文编辑校对网 摄
1977年10月16日,军报发表吴之非执笔的评论员文章:《讨伐帮八股》,其中概括了帮八股的八大表现:造假,空喊,不讲理,绝对化,影射,千篇一抄,强奸民意,诱以民利。据解放军报社原研究中心主任张弛的文章《吴之非的新闻评论》介绍,这篇评论是个标志,表明《解放军报》的评论终于越出了命题作文的老路,敢于面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吴之非并不认为评论文章应该不朽,像经典一样让人们长期阅读。“这个要求不现实也不恰当”。好的评论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但也不可能管好长时间。有些评论一搞就成套,恐怕与总想让人家印成小册子的历史经验不无关系。
这个看法还是颇有见地的。2017年第7期《军事记者》杂志这篇文章评论道。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中文编辑校对网 摄于沙溪古镇
……
对了,沙溪还曾“被”出过一位全国特别有名的顾阿桃。这老太太记忆力特别好,常常把老三篇的段落、金句倒背如流,说学当年的经典时,也是一套一套的,但……这是题外话,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也可问问父辈爷辈,都知道。
……
你们看,中文编辑校对网的值班小蜜蜂,多勤劳,到哪儿都在学习和分享编辑和校对知识。